身披白袍似战甲:“手术刀”谱写生命华美乐章******
中新网湖州2月3日电(施紫楠 张璐)“阿福医生,你现在可成了‘大明星’了,上春晚感觉怎么样啊?”“阿福医生,年三十那天,我可特意等着看你呢!”3日,回医院上班的第二天,彭福生还是会收到身边同事和患者们的关心。
面对大家的各种问题,好脾气的彭福生笑着一一回应,“‘明星’就算了,手术台才是我的主舞台。”
今年42岁的彭福生,是浙江省湖州市中心医院泌尿科的一名医生,也是全国各行各业百姓歌手、湖州卫健人、“手术刀乐队”的代表。兔年除夕夜,他参与央视春晚合唱节目《早安,阳光》的演出。
彭福生出生在广东揭阳一个医学世家,爷爷是皮肤科医生,奶奶是妇产科医生,父亲是中药药剂师,亲友也多为医务人员。从小,他就立志当一名医生,拿起手术刀,悬壶济世。
![彭福生(左二)和“手术刀乐队”成员一起排练 受访者 供图 彭福生(左二)和“手术刀乐队”成员一起排练 受访者 供图](http://i2.chinanews.com.cn/simg/ypt/2023/230203/3c89c703-7e9b-4bfa-b2d3-135a6ef1de2f_zsite.jpg)
“在我的儿时记忆中,那一袭白衣是最亲切的。”同时,音乐也是彭福生的梦想。他爱听黄家驹,最爱《再见理想》。大学时,除了求学,他也会参加很多演出,追逐自己的音乐梦想。
如果说少时,彭福生喜欢的是舞台上的澎湃,聚光灯下的闪耀;那么长大后,他爱上的则是歌词里的生命,舞台下的青春。他说,学医是始终未变的初心,音乐也是坚持不变的梦想。
“我明白能有机会登上央视春晚,不是因为自己有多特别,而是因为身上的这一袭白衣,和‘手术刀乐队’10年来的坚持以及医院对我们的全力支持。”彭福生说,疫情防控这几年,医务人员的辛苦与付出,大家都看在眼里。
“其实这个机会可以说是大家让给我的,所以我也特别珍惜和感激。”彭福生回忆,因为当时只有一个名额,大家在考虑演出需要、工作实际、家庭情况等综合因素后,选择他成为那个“幸运儿”。
![“手术刀乐队”成员合影 受访者 供图 “手术刀乐队”成员合影 受访者 供图](http://i2.chinanews.com.cn/simg/ypt/2023/230203/54ec70f1-8801-4c81-ba08-ae7b50bc13d6_zsite.jpg)
成立于2012年的“手术刀乐队”,成员主要来自湖州市医疗系统。队长兼鼓手童涌是湖州市中心医院感染科医生,彭福生是贝斯手,唱和声,有时也客串吉他手和主唱。
10多年来,乐队不仅举办过专场演唱会,也常去各个公益舞台一展风采,并一直尝试做原创音乐,把生活中的经历写进歌词,已创作出《拥有爱》《不是无所谓》《路》《梦想启航》等20余首原创作品。
其中,《拥有爱》是乐队的代表作之一,正是由彭福生作词作曲。
“我有一件大衣,一尘不染洁白如玉,披在我身重有千斤,一直坚持不言放弃。不管危险荆棘,就算进入黑暗世纪,不会忘记最初誓言,永远记得壶悬世济……”这是彭福生最喜欢的一段歌词。
“这首歌创作于疫情防控期间,也许不能和专业的词曲比,但每一字每一句都是源于生活,希望能给身边的人带去力量。”彭福生说,一路走来,他才慢慢发现,生命才是那一曲最华美的乐章。(完)
【寻味中华】大竹醪糟:新酿初熟好待客****** 中新社达州1月17日电 题:大竹醪糟:新酿初熟好待客 中新社记者 贺劭清 张浪 灶中柴火劈啪作响,铁锅热气蒸腾直上,于鼎沸的红糖水中打下土鸡蛋,舀上满满两大勺雪白醪糟,待蛋清刚刚凝固便起锅捞出……在“中国醪糟之都”四川大竹,甜蜜、火热的中国年,通常由一碗红糖醪糟流心蛋率先烫暖。 “一颗曲子三斤米,两勺醪糟一个蛋,简单得很,养人得很。”2022年“9·5”泸定地震中受伤的“泄洪英雄”甘宇近来在老家大竹养伤,就没少吃醪糟土鸡蛋,已经“胖回来了”。 虽然随着现代工业发展,人们很方便就能在楼下商超买到各类醪糟产品,但老一代大竹人仍保留了岁末自己酿醪糟的习俗。这和灌香肠、熏腊肉一样,是迎接新年的“必修课”。 甘宇的奶奶廖代书特意赶在春节前熬制了一大罐土醪糟,希望孙儿恢复得更好。她说,这几天村里家家户户的老人都在蒸糯米、酿醪糟,“醪糟做好了,在外打工的幺儿就回来了”。 谈及自己心心念念的“这一口甜”,甘宇很认真地告诉记者,醪糟在他心中是“四川农村过年待客最高礼节”,春节期间走人户(做客),一碗醪糟鸡蛋下肚,额头、后背都会渗出汗珠,暖身又暖心。 醪糟古称醴酒,又名酒酿。它不仅是中国酿酒之源,还是一道经商周秦汉、历唐宋明清,至今仍活跃在餐桌的传统美食。农历春节期间,吃象征着团圆的醪糟汤圆、醪糟鸡蛋,是中国多地民间习俗。 临近春节,记者来到大竹县城,城内特色汤圆店随处可见,隔着四五米远便能闻到交织的糯米、红糖与醪糟醇香。“来一碗醪糟汤圆!”店内人声鼎沸,不时有食客发出“安逸”“巴适”的赞叹。 “曲乃醴之骨,粮乃醴之肉,水乃醴之血。曲好骨正,粮好肉丰,水好血醇。”大竹东柳醪糟酿造技艺第二十代传承人唐祥华透露大竹醪糟醇甜酒香、爽口化渣的玄机。 在上千年的传承中,丁香、陈皮、桂皮、白蔻等上百种中草药与天然香料混合着米粉,成就了大竹东柳醪糟米曲的独特风味。优中选优的糯米在清冽山泉水的浸泡下晶莹剔透,以纱布沥出置入蒸笼,蒸至外韧里嫩后,自然冷却至稍有余温,才能拌入提前酵好的米曲粉末。 唐祥华说,糯米装坛后,还要在中间掏出孔洞,便于米酒渗出,滋味更佳。静待一个对时(一整天),糯米便会发酵为色白汁清、团而不散的醪糟。刚酿好的醪糟,入口甜中带酸,让人欲罢不能。随着时间推移与温度变化,坛中醪糟每天都会变幻出不同风味,直至酒味盖过甜味。 醪糟夏可解暑,冬能驱寒。在小吃甜品之外,醪糟亦可入火锅底料,助锅底辣而不燥:作发面酵母,为松软香甜的面点添上一层复合滋味;取代白酒腌菜,让泡菜酸辣之余略带回甘。在大竹,醪糟甚至化身宴席主角,当地一绝“醪糟宴”便囊括了醪糟肉、醪糟糯米圆子、醪糟红糖烧白等13道醪糟菜品。 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大竹醪糟,如今已远销加拿大、美国、日本、泰国、新加坡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一辆辆加长大卡车载着糯米等原料驶进县城,又满载着一坛坛、一罐罐醪糟,将这座川东北小城酿就的“这一口甜”送到海内外家庭的餐桌上,添上一抹浓浓中国年味。(完)
|